第151章 朝堂辩驳,无趣_操控祖宗,从大秦开始创不朽世家
笔趣阁 > 操控祖宗,从大秦开始创不朽世家 > 第151章 朝堂辩驳,无趣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1章 朝堂辩驳,无趣

  第151章朝堂辩驳,无趣

  忽略掉哭爹喊娘的韩安国。

  张伟缓缓地扫视了一眼朝堂。

  能够看到。

  刚刚经历了张家与韩安国的针锋相对。

  朝堂之中,一片风声鹤唳。

  诸多朝臣,都是寒蝉若惊。

  大汉的当朝尚书加上宰相,与大汉的御史大夫对上。

  火星撞地球一般。

  甚至连刘彻都开口表示。

  韩安国做的太过了。

  这让不少朝臣心惊胆颤。

  生怕战火一个不小心波及到他们头上。

  可不是所有人都像韩安国一样头铁的。

  刘彻是很平静。

  但。

  平静之下。

  其心情不言而喻。

  见到如此境况。

  张伟知晓,这个下马威应当是足够了。

  旋即。

  张伟操纵着张旺川主动向前一步。

  “陛下,韩御史之事,我想我等不如就暂且搁置。眼下,最重要的是我张家的计划,是我大汉应当如何顺理成章地对匈奴动手!这才是我等的重中之重。”

  刘彻点头。

  “张爱卿,你能有此思虑,朕心甚慰。张尚书实乃我大汉肱骨之臣。若有计谋,你且但说无妨,即便是有些许错误,朕亦是要重重地赏你!”

  刘彻毫不吝啬自己的欣赏之意。

  得到刘彻的保证。

  张伟这才缓缓开口。

  “陛下,此乃边境聂壹给予我们大汉之消息,我仅此粗略一观,便觉得此事我大汉大有可为。臣之计谋,皆是诞生于此。”

  说罢。

  张伟从怀中取出信封。

  在刘彻的眼神示意下,张伟亲自上前一步,将信封传递到了刘彻的手中。

  朝堂之内,所有人无不是内心凛然。

  刘彻亲自示意。

  能于朝堂有如此之作为。

  足可见。

  圣恩之眷。

  同时。

  刘彻也以自身之行动。

  向一众朝臣传递出自己的信息。

  他很支持大汉与匈奴之事。

  毫不掩饰。

  信封当中,依旧是刚才张伟看到的内容。

  “匈奴初和亲,亲信边民,聂壹愿为间谍,亡入匈奴,见单于,诱以利致之,汉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

  只是第一眼。

  刘彻便被信封中的内容彻底地吸引住了。

  一道简单但又显得无比宏大的畅想,呈现在他眼前。

  这样的构想。

  这样的想象力!

  让汉武帝刘彻动心了!

  他是真的动心了。

  身为一个极富想象力、冒险精神的帝王。

  刘彻的手段与智慧,包括野心,无一不是上上之选。

  要不,其也不会在历史上创下如此偌大的威名。

  汉武帝刘彻。

  三次对匈奴发动战争,将匈奴打得在百年内抬不起头。

  尽管战争并未以全胜告终。

  尽管大汉亦是不好受。

  甚至,大汉之后的没落,与此不无关系。

  苛捐杂税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连年的战争更是让边关的百姓流离失所。

  历史的评价中。

  对刘彻褒贬不一。

  但,

  此言行足可以体现刘彻的魄力!

  屏幕前,张伟亦是仔细地盯着刘彻脸上的神色。

  尽管他已经是知晓信封上的内容,并且根据历史的记载来看。

  正是这么一封信,让刘彻下定了与匈奴第一次交战的决心。

  只是。

  出于谨慎。

  不到最后一刻,不到彻底将此事敲定下来。

  张伟自是不可能百分百确定的。

  一直到,他看见了刘彻的表情。

  他看见了刘彻眼里荡起的笑意。

  屏幕前的张伟也笑了。

  他知晓,此事,已是八九不离十。

  别说是有他张家的参与了。

  就是正常历史中,刘彻拿到信。

  都会动心,都会立即决断!

  “张爱卿,此信若是所言为真,朕亦是觉得,此事大有可为。只是,朕亦是有些踌躇,那聂壹是否真的值得信任?”

  出于谨慎。

  刘彻还是再一次开口。

  区别于韩安国的故意挑刺。

  刘彻只是单纯的担心。

  担心大汉的安危。

  张伟拱手。

  “陛下,此事臣虽不敢言保证万无一失,至少,臣能保证此计可行。另外,陛下,我张家之于匈奴可是早有布局,两相发动之下,势必能为我们大汉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再说,即便是那聂壹背叛了我们大汉,选择投靠匈奴,选择上演一出反间的伎俩,陛下亦是无须担忧。无论如何,在此,我张家可保,即便是此计失败,至少我大汉,绝不可能大败而归!”

  哦??

  朝堂之上。

  刘彻有些惊讶。

  甚至是,有些惊喜。

  张伟的这一番表述。

  无异于告诉他,此战即便是没有办法将匈奴一网打尽,至少,他们大汉是不可能遭受太大的损失的。

  要不。

  张伟也不可能如此的信誓旦旦。

  用现代的话来说。

  即便是失败。

  张伟至少能保证,大汉不可能输的太惨。

  这……

  刘彻更添几分兴趣。

  “陛下,陛下,还请收回成命,莫要听信张家胡言乱语!且不说,一介商人如何取信匈奴。就说张尚书所言,其计谋竟然能确保我大汉不可能失败,这就是无稽之谈!臣长于战火间,战斗亦是凶险无比,更兼匈奴彪悍,我大汉即便身为天朝上国,亦是要对此野蛮之辈退避三舍,哪有可能不会失败?”

  身旁却是传来一阵不合时宜的声音。

  跪在地上的韩安国,依旧不甘心。

  又或者说。

  虽为投降派。

  他也是一个忠于大汉之人。

  身为投降派,他不希望大汉与匈奴争斗,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

  但同时,若事不可为。

  若有万全之策,他自是支持出兵的。

  身为一个以军功耀升的将领。

  他自是知晓,这世上哪存在什么不可能失败的情况?

  “陛下,张家从未有过行军打仗之经历,所言皆是无稽之谈,还请陛下莫要轻易信任!”

  “韩御史,伱过界了。”

  张伟淡淡开口道。

  “且不说你一直在强调聂壹无法信任,此事就有待商榷。不知韩御史,你又从何确定他无法信任?无非就是凭借猜测!相比我张家的有据可依,你这才是真正的无稽之谈!”

  “再者,谁言我张家从未有过行军打仗之经历?我张家先祖,哪一个不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当初高祖为困于白登,又是何人为常人所不为?那时的尔等呢?尔等身经百战又为何在此畏首畏尾?”

  “匈奴乃是我大汉心腹之患,如今,匈奴之我大之于我大汉,经历了互市,对我大汉已是逐渐放下洁辛塔,信任无比。趁此有利时机,我大汉自可用计诱之,以兵击之。如今,眼下乃是天赐良机,而等却是多次出言阻止,莫不是尔等才是我大汉的卖国之贼!”

  最后几句,张伟几乎是以咆哮的口吻,对着韩安国开口。

  实在是。

  韩安国屡次地撩拨自己,针对张家。

  仿佛是和他张家杠上了一般。

  多次放过他,多次不想与他多计较。

  即便是韩安国咄咄逼人,他只是言语讽刺了几句。

  但,韩安国呢?

  一次次的开口,一次次的针对!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朝堂中。

  张伟淡淡的语调回荡。

  不只是对韩安国的回应。

  更是对整个朝堂投降派的回应。

  刘彻开口出言力挺。

  “韩御史,朕多次与你强调,于朝堂要就事论事。张家提计划,你有所不满,可从计划中体现。然,此事莫要牵涉到张家本身,莫要针对于张家!”

  “听闻旺川所言,朕亦是觉得,旺川此计非常可行!且,张家既然表示有办法保证此事万无一失,朕愿意相信张家!”

  “陛下,万万不可!此事关乎我大汉国运,万万不可如此听信他人之言……”

  韩安国还想狡辩。

  张伟直接就是走到他身旁。

  “陛下,且令臣与之辩驳,必将让其心服口服!”

  屏幕前的张伟已经是攥紧了拳头。

  像这种古董、死板并且懦弱的投降派,甚至还一次次针对张家,他早就忍不住想要揍这老小子一顿了。

  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只是,在朝堂上,韩安国可以不遵守朝堂的规则,他张家肯定是要遵守的。

  毕竟,自始至终,张家都是建立在规则之内。

  他张家宣扬的就是规则二字。

  张伟比任何人都是知晓规则的重要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规则的约束,约束的是朝臣,是他张家,更是朝堂的陛下!

  若是人人都不遵守规则。

  朝堂该如何?大汉该如何?

  听闻张伟的话语,刘彻的脸色稍稍缓和了几分。

  眼见着张伟自信满满。

  刘彻随即摆手到。

  “旺川,既然是你想要与之辩驳,朕便应允了。只是……”

  说罢,刘彻转头看向群臣。

  张伟亦是明白刘彻的意思。

  连忙点头。

  刘彻的意思再简单不过。

  朝堂并非是他张家一人之朝堂。

  大汉亦非刘彻自己之大汉。

  简而言之。

  他们还需要听取其他朝臣的意见的。

  见此一幕,刘彻开口问询道。

  “朕以宗女嫁与单于,岁给财帛,赂遗甚厚。单于竟敢轻慢使命,数入侵盗。边境不安,朕甚忧之,今欲举兵往征,卿等以为何如?”

  刘彻的提议很简单。

  一个字。

  打。

  这也无比清晰的表达了刘彻的态度。

  只是。

  朝堂上的回应寥寥无几。

  眼下,朝堂的火药味无比的浓厚。

  张家与韩安国显然是打出了真火。

  两个庞然大物的碰撞,朝堂之上的小人物自然是寒蝉若惊。

  没有一人敢开口。

  见到此情此景,张伟旋即引经据典。

  “陛下,臣闻当日战国之际,代地自立为一国,北有胡人,内多敌国,然其人民尚能支持,匈奴不轻来犯。今陛下即位数年,威加海内,华夷为一,独匈奴侵盗不已,肆无忌惮,若非设法痛击,如何示威!臣窃以为击之便。”

  说罢,张伟将头转向韩安国,无不挑衅地扫视了他一眼。

  他的这一番说辞,可不是空口无凭。

  引经据典。

  果不其然,韩安国一副据理力争,甚至是以身赴死的姿态。

  试图极力地想要驳斥张旺川的话。

  冥思苦想许久。

  这才狼狈开口。

  “臣闻高皇帝被困平城,七日不食,及出围返都,不相仇怨,可见圣人以天下为心,不愿挟私害公。故与匈奴和亲,至今利及五世。臣窃以为勿击便。”

  这不说还不要紧。

  一说,更是让张伟无语。

  甚至在屏幕前不屑地嗤笑了一声。

  你提什么不好,竟然敢提这些。

  没看到朝堂皇位上的刘彻脸色已经是黑如锅底吗?

  此事,可并非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再者,当初刘邦被围困于白登,命悬一线。

  是他张家不顾生死,前去与匈奴交涉,斗智斗勇,这才保得刘邦一命。

  到你口中,张家的功绩倒是消失的无影无踪,反倒是开始歌颂刘邦对匈奴不计较。

  开始歌颂所谓的汉高祖之胸襟。

  这哪里是刘邦不愿计较。

  这是当时的大汉内忧外患,他即便是有心亦是无力。

  一介臣子,竟然妄图议论朝政,甚至议论的还是天家的这些不光彩的事。

  韩安国这一番话,既得罪了刘彻,又得罪了张家。

  端的是“一箭双雕”。

  朝堂上,刘彻面沉如水。

  就差黑成锅底了。

  张伟内心暗笑。

  嘴里倒是不依不饶。

  “陛下,韩大夫之语,似是而非。高皇帝身披坚执锐,蒙雾露,沐霜雪,行几十年,所以不报平城之怨者,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也。今海内久安,只边境数惊,常为民患,士卒伤死,累累相望,此仁人志士之所隐痛也。臣故曰击之便。”

  张伟所言,皆是依据朝野之事实。

  能够看到。

  刘彻很满意。

  他刚要接话,韩安国又不甘示弱道。

  “不然,臣闻兵法有言,以饱待饥,以逸待劳,所以不战屈人,安坐退敌,此圣人之兵也。今欲卷甲轻举,长驱深入,臣恐道远力竭,人马乏食,反为敌擒也。臣故曰勿击便。”

  呵呵。

  这是眼见着引经据典说不过,自己又开始拿战略上的事情说话。

  说白了,张家在韩安国眼里,不过是一介投机取巧、偷鸡摸狗的家族。

  所凭借的无非就是当初的情谊才上位,真要说本事。

  韩安国一向是瞧不起张家。

  这才拿战斗上的问题说事。

  闻言。

  张伟顿时失去了与他再多做辩驳的想法。

  一个人从根子上就出了问题。

  换而言之。

  和一个偏执且固执的人争执。

  实在是无趣。

  倒是不如,让大伙评判。

  朝堂上,一向是少数服从多数。

  旋即。

  张伟将目光转向朝堂。

  ……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6dy.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h6dy.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