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驻军匈奴?一箭三雕之举!(求_操控祖宗,从大秦开始创不朽世家
笔趣阁 > 操控祖宗,从大秦开始创不朽世家 > 第143章 驻军匈奴?一箭三雕之举!(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3章 驻军匈奴?一箭三雕之举!(求

  第143章驻军匈奴?一箭三雕之举!(求月票)

  思索间。

  匈奴反应却是不慢。

  唯恐刘彻反悔一般。

  直接双膝跪地。

  “多谢汉帝陛下隆恩。”

  刘彻微微摆手

  “朕的赏赐择日便会送抵,你且暂时退下吧。”

  屏退匈奴。

  刘彻简单地扫视了一圈。

  却是能够看到。

  朝堂之上。

  随着刚才张旺川的话音落下,整个朝堂似乎被震惊到了一般。

  依旧是沉默。

  良久。

  便是些许的骚动。

  “陛下,还请三思啊陛下!”

  有朝臣走出队列。

  屏幕前的张伟借着余光看到了一道模糊的身影。

  似乎是新人。

  来人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样。

  颇有一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感。

  身上,一袭得体的着装,将其气质衬托的超凡脱俗。

  样貌不太年轻,

  似乎是已经历经沧桑。

  这是张伟的第一反应。

  但。

  随即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只是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来人。

  也是。

  来人应该是经历了景帝时期。

  就是潜心学问。

  与张家接触不多。

  张伟只能说是有所耳闻。

  “陛下,臣董仲舒,不愿见到我大汉助纣为虐,故而,臣希望陛下能够三思!匈奴本就是我大汉死敌,矛盾根本就不可调和。倘若真的听信张尚书所言,让其了解我大汉步卒实力,未尝不是自断臂膀。未来,若是有羕,我大汉必将全面落入下风!”

  “陛下,依照臣之所见,我的大汉须坚壁清野,让其南下劫掠者无所收获。互市一事势必不能持续,必须对其严防死守,断其物资。之于匈奴,我大汉必须表达出应有的态度!”

  却是听到。

  董仲舒一副义正言辞的模样。

  张伟倒是连连点头。

  这一波分析,足可以体现出董仲舒的才能。

  看样子,他不仅是当世大儒。

  于军事亦是有所涉猎。

  能力很不错。

  只是。

  他口中的话语,让不少朝臣皱起眉。

  本以为他跳出来阻止张家。

  类似韩安国这样的实权派,对此是喜闻乐见的。

  再者,看他的装扮一副儒生的模样,应该是与刘彻大力提拔儒生有很大的关联。

  如此一来,此人的身份很好解释。

  刘彻赏识。

  加上立场一致。

  能力肯定也不差。

  自然是值得交好。

  然而,他的话之于韩安国等人却不是那么友好了。

  所谓的坚壁清野,所谓的取消互市。

  不就是变相地与匈奴交恶吗?

  眼下的大汉朝堂,依旧是投降派占据朝堂的主体。

  即便是张家之前的据理力争,都暂时处于下风。

  更别说眼下这个在朝堂上没有任何根基的儒生了。

  是,陛下是你的靠山。

  但。

  显而易见的是,陛下不可能为了你去选择得罪其余的一大批人。

  再者。

  伱又并非是张家这样的庞然大物,与刘彻交情深厚。

  刘彻对你的不过是欣赏。

  远未到照顾周全的地步。

  即便是,这么一位儒生日后的地位成就可不低。

  屏幕前的张伟清楚,后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董仲舒在其中扮演的可是关键人物。

  不过,眼下,刘彻刚刚对儒家有意,尚且还没有到大力的推崇的地步。

  如此一来,董仲舒还未完全成长起来。

  此时,他却跳出来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样。

  怎么?是欺我大汉朝臣无人?是欺我大汉朝堂没有忠臣吗?

  初出茅庐,虑事不周也难怪。

  却是能够看见。

  队列首位,韩安国主动向左一步。

  “董博士,此言差矣。陛下之所见,岂能是我等臣子能够轻易揣测的?张尚书之思虑,又岂是尔能简单便能想清楚的?虽说臣亦是觉得,向匈奴派遣军队一事需要好好思虑。然,张尚书之前所做一切,与匈奴互市、通商,取得的成效已经是初步显现。我大汉边关近阶段安定如初,边关之民无不不歌颂陛下之恩德。”

  “如此,足可以见识陛下之英明,张尚书之思虑,岂能是尔等说取消便可轻易取消的?董博士为国为民之心,我能理解,只是话还是要想一想再说的。”

  韩安国的这一番阴阳,让董仲舒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不过也是。

  眼下,董仲舒出言,所凭借的只是一腔热血。

  长久沉浸在学问中,自然是没有经历太多的的历练。

  如此,言语交锋间,自然是比不过他们这一群在朝堂上打磨了多年的老狐狸。

  “陛下,我……”

  董仲舒还想解释。

  刘彻却是微微摇头。

  “董爱情理之思虑,朕亦是了解。董爱卿为我大汉一腔热血,这固然没错。只是,我大汉如今与匈奴关系不同以往,且匈奴已经表达了他们的真心实意,朕需要给他们回馈。”

  却是刘彻淡淡地开口。

  不轻不重地帮董仲舒说了几句。

  看似责备,实则又何尝不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呢?

  屏幕前张伟亦是清楚,此情此举的根源。

  刘彻,如今对儒家、对董仲舒其实是很有好感的。

  再加上,他们并不知晓张家和刘彻之间的谋划。

  一腔热血空谈报国。

  哪里知晓这群朝堂老狐狸的一举一动,都透露的极大的深意。

  刘彻如此开口,将董仲舒摆在一个年轻人的位置上,他们这群老人自然是不能与他太过为难。

  “韩爱卿,张爱卿所言,不知你认为如何?”

  却是刘彻画风一转,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韩安国。

  刚才他对张伟的几句点评,可谓是不咸不淡。

  淡淡的褒扬,但,又显而易见地绕开了张伟的提议。

  话又说回来。

  刘彻对张伟的提议其实是很心动的。

  当然,张伟的提议可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可不是真的派人去教导匈奴。

  那不就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就算他相当这个冤大头。

  大汉也不可能、刘彻也不可能允许。

  实际上,张伟的这一番提议大有考究。

  首先就是大汉派遣这么一只队伍过去,究竟干什么的?

  自然不可能是像他们说的,是为了教导匈奴。

  这支军队的数量,顾虑到匈奴那边的意见,自然是不会太多。

  但,数量不多,亦是能在某些时刻起到奇兵的效用。

  别的不说。

  有这么一支军队驻扎在侧。

  匈奴肯定会分出一部分心思戒备。

  就如同悬挂的刀剑,让其心惊胆颤。

  一心二用之下,势必会对其后续的判断有所影响。

  再者,大汉向其派遣一支部队,用此借口,倒是显得名正言顺。

  单单是驻扎探视消息,甚至只是为了与南宫阏氏传递信息,这些人也足够了。

  至于所谓的教导匈奴。

  就算大汉愿意教,他匈奴愿意相信吗?

  谁会相信一个曾经的死敌,愿意倾囊销售自家的本领呢?

  张伟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心里。

  即便是你有大汉的人,但你敢用吗?

  就算是不敢用,眼下,你需要我大汉的物资。

  尤其是,在见识到利益之后,张伟用脚都能知晓这群匈奴的心理。

  肯定是想要在翻脸前尽可能多的争取利益。

  如此一来。

  匈奴这边势必会踌躇再三。

  拒绝应该是不能。

  张伟的提议,就卡在他们接受的临界点上。

  先前大汉与匈奴的互市,其实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之于大汉,为匈奴提供物资无异于以身饲虎。

  对匈奴是单方面的有利。

  但同时,大汉给予匈奴如此诸多的物资,又会让其难以遏制地贪婪。

  举个简单的例子。

  原先生活在塞外的苦寒之地,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

  故而,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一同南下劫掠。

  然而,现在,在大汉的帮助下,生活好了,有能力吃大鱼大肉了。

  这个时候,大汉表示我愿意资助你们,愿意派驻军队训练你们。

  即便是不愿意,匈奴势必不会轻易的撕破脸。

  再者,即便是匈奴先后南下劫掠,他们势必也要考虑匈奴与大汉之间的国力对比。

  考虑利益的损失。

  势必不会像之前一般万众一心。

  如此一来,与匈奴进行互市,虽说看似大汉的损耗多一点。

  但,也并非是无益的。

  台上的刘彻大概理解了张伟的思量。

  或者说,他与张家之间的情谊,即便是并不知晓张家所问为何,但依旧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张家。

  仅仅是张伟的一个简单的眼神,刘彻便放心支持。

  反倒是跳出来的董仲舒,让刘彻有些无语。

  至于一旁的韩安国,此时,他的内心应该是无比纠结。

  纠结之处在于,张家似乎是态度转变了,一改先前坚定的想要与匈奴开战的心思。

  不过,就是你这转变是不是有些太过彻底了?

  与匈奴互市本就引人诟病,现在又想要派遣一支军队教导匈奴?

  就算是打着这个幌子,大家是知道张家不可能做出什么损害大汉利益的事。

  光是担着这个名声,就让人听着不舒服。

  “陛下,老臣亦是认为,张家之决策有一定的道理。只是,我们是否应该仔细权衡再做考虑。毕竟,向匈奴派兵可不是一件小事。派遣兵士多了,容易让匈奴警惕,让匈奴与我大汉交恶。兵士少了,又难以展现我大汉的诚意。”

  韩安国特地将诚意二字咬的很死。

  显而易见的是。

  他对张家的做法还是挺不满的。

  你要向匈奴表现诚意,想要大汉与匈奴相好,这是我们大家的共识。

  但是,你这诚意太足也不是一件好事。

  看着这一幕。

  屏幕前的张伟倒是笑意盈盈。

  话说,如此之多的变数,他其实早就有所考虑。

  只是,这群人漏算了一点,或者说情报上的缺失,让他们先天性的就不如张伟思虑良多。

  阏氏就是他们漏掉的关键。

  也是最不起眼但又决定性的一部分。

  再说,人家阏氏已经是释放了善意。

  而他这边,自然是要给出回应的。

  这份善意,这份回应,若不是当事人,自然是不清楚他们的含义。

  而大汉,在给许诺给了阏氏足够的利益、双方建立了更深层次的信任之后。

  大汉派遣军队的这一波回应,明显就是给阏氏一个信号了。

  你那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大汉自然是奉陪到底!

  韩安国虽然不知道张家要做什么。

  他们的做法让自己很不舒服就是了。

  不过,态度转变总是好的。

  故而,韩安国没有太过阻止。

  面对韩安国的诚意,张伟操纵的张旺川不疾不徐。

  “韩御史,还请放心,我张家对此早有准备。且,我张家亦是大汉之人,自然是知晓大家之思虑。陛下,我张家愿亲派一部分商队随军前往匈奴。”

  言罢。

  张伟话锋一转。

  “臣之提议并非是助纣为虐,而是作为我大汉之内应存在,即便是匈奴对这群人严防死守,亦是可以传递出些许信息。再者,借此机会,我大汉有名正言顺之义于匈奴驻兵,这是我大汉之机会!”

  张伟的这番话说的是慢条斯理,言词有据,即便是韩安国有心遏制也是无能为力。

  话又说回来,张伟的这一番话也透露出其心思。

  一直以来,他从未放弃过一件事——与匈奴之间的征战。

  或者说,他的投向只是暂时性的,一直以来,他张家所想都是马上要为战争做准备。

  话说回来,其实韩安国这些所谓投降派,只是习惯了安定,不想让大汉陷入纷争。

  不愿战争,并不意味着害怕战争。

  对于这群老臣而言,尤其是韩安国的,更是从战火中崛起的。

  他们从未有过害怕战争的思虑。

  只是,他不愿意破坏眼前的这么一份和平。

  张伟的这一番话,恰恰是卡在他们的心理界线上。

  既不破坏两方的关系,又可名正言顺地驻军,亦是可以为大汉扎下这么一根钉子。

  如此一箭三雕之举,且名正言顺,甚至连匈奴使者都有意。

  他们自然是没有阻止的道理。

  “那便依照张爱卿所言。朕会亲自择军队前往驻扎,张家亦是可以随朕挑选人手。韩御史,招待匈奴使者之事,朕就交给你了,一定要给朕好生招待,也切莫太过任其娇纵。”

  刘彻直接拍板,将此事定下了基调。

  “陛下英明。”

  “诸位,若是无事,便退朝吧。”

  Ps:跪求推荐票,跪求月票!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6dy.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h6dy.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